环球ug登录网站

马克思主义学院
校园统一身份认证 直播东方 优秀毕业生 信息公开 校长信箱
  • 部门概况
    • 学院介绍
    • 机构设置
  • 系部介绍
  • 教学工作
    • 教学活动
    • 相关制度
    • 教学用表
    • 教研教改
  • 党团工作
    • 支部建设
    • 团学活动
  • 文件下载
  • 成绩查询
快捷入口
相关连接
  • +医学院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人文学院
  • +经济管理学院
  • +文物与艺术学院
  • 人工智能学院
部门新闻
首页/部门新闻
传承五四传统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青年”学术研讨会
作者: 人文体育学院 | 2024-05-04

  为纪念“五四运动”105周年,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激发当代青年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2024年5月4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紧密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安排,以“八个相统一”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提升思政课程的教学质量为目标,举办“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青年”学术研讨会。学校党委副书记兼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潘冲、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党支部书记万寒松、学院全体教师和青马工程培训班学生代表参加了本次活动,活动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王瑜卿主持。



  本次学术研讨会的主发言人司金龙副教授围绕“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青年”这一主题,以五四运动的历史回顾与意义为切入点,阐释了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总结了五四运动的时代价值,并与各位参会人员深入探讨了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密切关系以及五四运动对中国历史和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结合伟大建党精神的定义与内涵,探讨了这一精神对当代青年的启示与激励。结合教学实际,围绕教学与教改、学术研究如何相互促进,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展混合式教学、不断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等提出建设性意见建议。



  在互动与讨论环节,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刘金荣、杨雪分别围绕“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青年”研讨主题,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思政课教学工作和青年学生思想实际,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与感想。




  艾晓丽教授在点评发言中,从马克思“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春代表的性格”的著名论断出发,深刻阐述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共青团的关系,从党建带团建的视角,与大家分享了中国青年运动发展中的重要经验和启示,并以“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与大家共勉。朱菲副教授从此次研讨会的重要意义和实践价值出发,对五四精神、伟大建党精神,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中的重要性,进行了点评和展望。




  潘冲副书记对此次学术研讨会给予了充分的肯定。首先,研讨会主题选的好。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五四运动105周年;今天恰逢五四青年节,通过此次研讨会进一步认真学习贯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重要寄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重要论述,牢记使命,续写五四精神的崭新时代篇章。其次,希望学校团员青年尤其是青马工程培训班的同学们把思想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寄语精神上来,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第三,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加强与学校各级团组织的沟通交流,通过大力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来引领服务团员青年,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进而让思政课堂活起来、生动起来,推动共青团与思政课协同育人,主动融入“大思政”格局。


  王瑜卿院长对本次学术研讨会进行了总结。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青年”学术研讨会是本学期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学改革、学术研讨的一次重要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继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积极探索共青团与思政课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把共青团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等工作与思政课教学的实践环节深度融合,进一步完善实践课程体系、实践育人协同体系,持续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创新,不断丰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上一篇: 环球ug登录网站马克思主义学院召开贯彻 “习近平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暨落实“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 会议精神座谈会
 
下一篇: 我校张松老师受邀为廊坊开发区“送法进企业·法治护营商”活动做专题讲座
学校简介 合作交流 招生工作 联系方式 版权申请通道 图书馆

版权所有:环球ug登录网站(控股)有限公司

学校地址:

河北省廊坊市开发区东方大学城一期圣陶路(主校区)

河北省廊坊市开发区东方大学城二期白居易道(医学院校区)

河北省廊坊市开发区东方大学城一期圣陶路东(文物与艺术学院校区)

邮箱:oitoffice@126.com

冀ICP备17030115号-1

冀ICP备17030115号-2

冀公网安备 131099020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