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ug登录网站

学生处
校园统一身份认证 直播东方 优秀毕业生 信息公开 校长信箱
  • 部门简介
    • 部门简介
    • 机构设置
  • 学工新闻
  • 规章制度
    • 国家级
    • 省级
    • 校级
  • 管理教育
    • 队伍建设
    • 学籍管理
    • 学生管理
    • 宿舍管理
    • 档案管理
  • 学风建设
  • 学生资助
    • 资助政策
    • 评选公示
  • 征兵办
  • 通知公告
  • 下载专区
快捷入口
相关连接
  • +医学院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人文学院
  • +经济管理学院
  • +文物与艺术学院
  • 人工智能学院
学生管理
首页/学生管理
消防安全小知识
作者: 学生处 | 2023-11-09

  一、常见的火灾诱因

 (一)宿舍内使用明火。例如乱扔未熄灭的烟头,使用小酒精灯、燃气炉等危险物品。宿舍里面几乎都是易燃物品,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二)用电不当。例如插排长时间空载,乱拉乱接电线等行为。这些不恰当的用电行为可能会产生损坏电器,造成电器内部短路起火的情况。

  发生火灾时,服从管理人员的指挥,有序疏散到安全地带。

  二、正确使用消防器材

  (一)干粉灭火器

  干粉灭火器适用于易燃、可燃液体、气体、固体的初起火灾,但不能扑救金属燃烧火灾。使用方法如下:

  1.使用前应先将灭火器上下颠倒几次,使筒内干粉松动;

  2.如使用的是内装式或贮压式干粉灭火器,应先拔下保险销,一只手握住喷嘴,另一只手用力压下压把,干粉便会从喷嘴喷射而出;如使用的是外置式干粉灭火器,则一只手握住喷嘴,另一只手提起提环,握住提柄,干粉便会从喷嘴喷射出来;

  3.用干粉灭火器扑救流散液体火灾时,应从火焰侧面,对准火焰根部喷射,并由近而远,左右扫射,快速推进,直至把火焰全部扑灭;

  4.用干粉灭火器扑救容器内可燃液体火灾时,亦应从火焰侧面对准火焰根部,左右扫射。当火焰被赶出容器时,应迅速向前,将余火全部扑灭。灭火时应注意不要把喷嘴直接对向火源。

  (二)泡沫灭火器

  泡沫灭火器适用于扑救油制品等引起的火灾。使用方法如下:

  1.手提筒体上部的提环,迅速奔赴火场。这时应注意不得使灭火器过分倾斜,更不可横拿或颠倒,以免两种药剂混合而提前喷出;

  2.距离着火点10米左右,一只手紧握提环,另一只手扶住筒体的底圈,将射流对准燃烧物,兜围着火焰喷射,直至把火扑灭。

  (三)二氧化碳灭火器

  二氧化碳灭火器主要用于扑救贵重设备、档案资料、仪器仪表、600伏以下电气设备及油类的初起火灾。使用方法如下:

  1.在距燃烧物5米左右,拔出灭火器保险销,一手握住喇叭筒根部的手柄,另一只手紧握启闭阀的压把,将喷嘴对准火焰根部;

  2.对没有喷射软管的二氧化碳灭火器,应把喇叭筒往上扳70-90度。注意不能让二氧化碳射流直接冲击可燃液面,以防将可燃液体冲出容器而扩大火势,造成灭火困难;

  3.在室外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时,应选择在上风方向喷射,并且手要放在钢瓶的木柄上,防止冻伤;在室内窄小空间使用时,灭火后操作者应迅速离开,以防窒息。

  (四)消防栓

  消防栓适用于大部分火灾,但忌用于扑灭金属火灾和带电火灾。

  室内使用时:

  1.打开消防栓门,按下内部启泵报警按钮;

  2.一人接好枪头和水带奔向起火点;

  3.另一人将水带的另一端接在和栓头铝口上;

  4.逆时针开阀门水喷出即可。

  室外使用时:

  1.用扳手打开地下消防栓的水袋口连接开关;

  2.将消防水带进行连接;

  3.用扳手打开地下消防栓的出水阀门开关;

  4.连接水带口与喷水枪头;

  5.至少两人拿喷水枪头,向火源喷水至火熄灭。

  三、遇到火灾如何自救

  (一)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火灾现场往往伴随着浓烟、高温。一旦吸入人体,轻者引起不适,重者灼伤呼吸系统乃至中毒。在逃生的过程中,应该采用湿毛巾等捂住嘴巴和鼻子。

  (二)穿越浓烟遮盖全身

穿越浓烟大火之前,将用水打湿的棉大衣、棉被等吸水的织物包裹在身上,以最快的速度冲出火灾现场,按照既定的逃跑路线撤离到安全区域。

  (三)无法撤离封闭隔绝

如果逃生路线无法撤离,可退守至一个房间内,然后将门窗缝隙用棉被、手巾、床单等织物全部封死,每隔一段时间泼一次水。


上一篇: 没有更多了
 
下一篇: 环球ug登录网站校园禁酒令
学校简介 合作交流 招生工作 联系方式 版权申请通道 图书馆

版权所有:环球ug登录网站(控股)有限公司

学校地址:

河北省廊坊市开发区东方大学城一期圣陶路(主校区)

河北省廊坊市开发区东方大学城二期白居易道(医学院校区)

河北省廊坊市开发区东方大学城一期圣陶路东(文物与艺术学院校区)

邮箱:oitoffice@126.com

冀ICP备17030115号-1

冀ICP备17030115号-2

冀公网安备 13109902000016号